长远的计划是,光线影业将在未来3年内投资发行至少40部影片,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原创电影品牌,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投资和发行公司
自2006年推出第一部作品《伤城》后,3年多的时间里,光线影业已先后投资了20多部商业片,这家建立在光线传媒平台基础上的民营电影公司,如今累积的票房早已超过6亿元,保持着100%的增长盈利。而今年,公司计划投资、制作和发行的影片将超过15部,总票房预计达到7亿元,占全国总票房比例10%以上。而更长远的计划是,光线影业将在未来3年内投资发行至少40部影片,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原创电影品牌,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投资和发行公司。
光线影业何以能在短短几年跻身国内排名前三的民营电影公司?它对电影又有着什么样独特见解呢?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它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光线影业总裁张昭。
《中华工商时报》:当初创办光线影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昭:在中国,电影被文化人当作精美的小菜,偶尔品尝,可是在美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包括电影的技术、人才等,它们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力非常强。我在美国的那些年就在想,中国电影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可以坦诚地说,这是我回国做电影公司的动力。很幸运的是,国内政策的放开使得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市场化了,从制作到发行再到影院,这也就使民营公司有了机会。
《中华工商时报》:公司目前的业务是定位在发行还是制作方面?
张昭:光线影业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公司每年的经营业绩都保持100%的增长率。公司最开始的定位是投资发行公司,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参与了制作,并签约了一些导演,而在今年制作也将全面展开。可以说,从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角度来讲,光线影业还是定位在投资发行公司,因为我们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票房。
《中华工商时报》:作为发行公司,相比竞争对手,光线影业在营销上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吗?
张昭:我们一直秉承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在去年8月正式推出新的市场营销体系——“三级矩阵系统”。它就是通过以市场为中心,以大区管理为核心的,辐射50个主要城市的横向分级营销,并由品牌项目经理监管纵线贯穿的整体系统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重点:第一就是分区分众营销,也就是横向分级的作用;第二就是品牌的深入内容营销和流程监管,也就是纵线贯穿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的网络系统,每一个项目都能纵向打通所有的区域。面对如今不断下沉至市县一级的电影市场,我们的“三级矩阵系统”要跟得上,要贴近地方化运作,因为每部电影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情况是不一样的。
《中华工商时报》:去年发行的《气喘吁吁》最近被观众评为最看不懂电影奖,您怎样看?
张昭:电影好坏的评判是非常主观的,这部电影的导演郑重,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导演,他尝试的是一个名为“波普”喜剧的新类型电影。一部电影拍的是好是坏,观众完全由权利去打分。但我想说的是,其实这样的年轻导演,拍这类型的电影,是不该直接进入主流商业市场的,应该有艺术院线市场,让这些导演的产品去实验,去进行表达。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主流电影产业还没有完全健全,哪儿谈得上附属的市场?观众都是用主流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在国外,有专门的实验场所,观众去那里看电影的心态就是要去看这部电影有多特别,而不是去看有多正常。所以《气喘吁吁》这件事也没什么奇怪的,它是一个尝试,也谈不上成功不成功。
《中华工商时报》:目前而言,光线影业又是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呢?
张昭:我一直说光线就是在做商业类型片,因为这是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类型是可复制的,不同类型的混合能产生不同的产品面貌,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产生很多化学反应。
至于选择剧本、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一部电影,它是一个综合体,通过市场、内容、导演、演员、档期等各个方面组合而体现出来。我们对于电影的判断,是整合后的判断,还要再加上投资人和市场运作方式,最终形成一个组合,这很重要。比如《三枪拍案惊奇》,它是一部惊悚喜剧电影,但观众都觉得这个组合怪怪的。虽然组成它的元素,包括剧本、演员、导演都挺好,但是如何推广可能会影响到上映后的观感。所以说对一部电影的判断是真正的专业,这是长期磨练后的一个结果。当然了,在这之前我们肯定也会考虑到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安全线在哪里。
另外,我们并不把某一部电影的得失看的那么重,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未来光线影业的发展模式能够代表今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
《中华工商时报》:就您刚所说的,您对电影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怎样的构想呢?
张昭:(笑)拿光线来说吧,第一是资本方面。我们一直都是作为一个相对低风险的公司类型,我们定位在发行,是因为相比投资、制作,它的风险相对比较小。第二,我们是做平台而不是产品,所有华语电影,包括国际电影,都可以和光线合作。通过合作,让大家共享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成果,而我们的公司也从中获得了商业发展机遇,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果你只是去拍电影、做制作,那就不是可持续的。比如今年拍了,明年可能就不拍。做平台的话,总有人在拍电影,只要中国电影的产量不断扩张,观众不断有需求,我们就去做这个推广工作,公司增长的同时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第三,品牌化运作。未来几年公司将会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电影本身的品牌含金量很高,比如我们正在做的《家有喜事》系列、《兵器谱》系列的电影。这些品牌树立起来后,就可以不断扩张到其他行业,包括游戏、漫画等等很多衍生品。作为公司,收入也多元化,而不是像现在,收入70%-80%都是来源于票房,在美国,电影公司的票房收入只占到20%-30%。只有这样,电影产业作为一个棵树,它的根枝就可以蔓延开来,也就更加稳定繁茂。
我希望通过公司自身的品牌研发,10年后光线影业手上能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品牌,那就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公司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就是品牌,这也是最值钱的。
《中华工商时报》:去年国内的电影票房创下新高,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未来又将如何?
张昭:去年中国电影做的不错,但在市场方面仍然还是不成熟的。这首先表现在,中国的媒体分类不够清晰,影响影片在分众、分区域推广方面的效果;其次是国内一些影院也不够成熟,影片选择方面还处于单一的而不是多样化选择的阶段,大部分院线经理比较盲目相信一些大片,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就是就是中国电影迷的人数很少,真正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不多。当然,整个市场的不成熟也与国内电影公司发展阶段有关。
总体来说,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处在一个刚刚开始勃发的阶段,但可以说前景美好,市场机会巨大。影评人周黎明前段时间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好莱坞启示录》,我给了一句话的评价——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言,未来中国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电影产业。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文化需求将被激发,这是电影产业化的根基,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个趋势也是必然的,电影本来就是给大众服务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拍给一小撮人看的。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产业的重心从以项目为核心、以创作者为核心、以娱乐为核心,转变到以大众消费者为核心,电影大产业的机会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