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现状,可以由一族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字组成: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个亿,但创造的产值还不到17个亿,有一半的钱不知去向。以2008年为例,51家影视制作机构上报的数据显示,40%的机构盈利,44%微利或者持平,13%亏损,3%严重亏损。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同样不买账——30多家省级卫视,每晚却只有不到10部的电视剧可供选择,这其中还有4-5家题材大同小异。
瓶颈1:回报率低,只挣吃饭钱
出品过不少“另类”热播电视剧的唐人公司蔡女士,在论坛上略带心酸地表示:“我们做电视剧已经很峰顶,可能是70万一集,在目前电视剧投入来讲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但可能只能发到110万,现在《仙剑3》可以达到110万,可见回报率是很低的,我们电视剧可能在20%,30%已经很不错了。我经常开玩笑说,还不如去开餐馆。”
首都制作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鹏举的数据更加详实:“持有电视剧甲级制作许可证全国180多家,有多少家在赚钱呢?我们现在协会有120多家会员,这120家会员有90%多是赚钱的,但挣的都是吃饭钱,哪一家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盖过一栋大楼,但是播出我们电视剧的电视台已经开始盖第三代大楼。”
瓶颈2:300人决定13亿人收视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孟静提出了一个更加鲜明的观点:300人决定了13亿人的收视——这300人来自于卫视、地面频道等购剧方,这是目前荧屏上电视剧“同质化”严重的成因之一,其实也间接反映了电视剧制作上创新不足的问题。
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超举例进行了说明:“比如说《红楼梦》一做好以后,大家开始觉得四大名著会很好;比如今年《神话》播得还不错,我看好像市场上穿越剧多了;市场上古装片几部一栽,大家做古装片就会谨慎很多。”由此造成的恶劣循环是,制片方不敢创新,购剧方不敢冒险,最终造成了观众选择余地小的困境。
出路探讨:国产剧的春天在哪里
王鹏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两大建议:“电视剧的管理政策亟待调整,政府的管理上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要尊重电视剧这个产业发展的规律,政府部门对某一种题材如果有意见可以采用批评的方式去倡导,去规范,尽量不要用那种一刀切方式管理一个电视剧;第二,要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制作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是先行自己投资,把大把大把的钱抛出去拍完电视剧再背出去卖。”
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如果产业结构不整合,刚才讲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解决不了。所以今天讨论完了以后,你会发现那些症结性问题等待我们结构上解决。最终求生存一定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这才是未来的希望。”